第12章 方便品第二(1 / 2)

方便品第二

未来诸世尊,其数无有量。是诸如来等,亦方便说法。

一切诸如来,以无量方便,度脱诸众生,入佛无漏智。

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。诸佛本誓愿,我所行佛道,

普欲令众生,亦同得此道。未来世诸佛,虽说百千亿,

无数诸法门,其实为一乘。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。

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。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

于道场知已,导师方便说。

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佛佛道同,都是由方便力来教化众生。不以方便,你直接讲真实法会适得其反。其实《法华经》是方便中的「第一方便」,仍然是方便法。为什么把其它法判为戏论法?因为它有漏,它漏一是不是就漏掉无量了?因为没有哪一法不是我啊!

唯有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这个「一心三藏」圆融、圆满、圆通,不漏一法。所以在日月灯明佛的法华会上把那些梵众、魔道排在第一场合。先介绍他们,后面才跟上比丘、比丘尼四众弟子,这就是要破过去的那种分别心。

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:语气多肯定呐!只要你懂得了《法华经》「一心三藏」,没有一个不成佛。

诸佛本誓愿,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众生,亦同得此道:诸佛的本愿是让一切众生都能成佛。这是经过我们验证的。那些从来不信佛的人,什么中根机、下根机都算不上,是不是?重要的是要把「如来藏」的道理听明白。不费吹灰之力,也不费时,当下成就,而且不卯一人。不管是谁,你只要听懂《法华经》,没有不成就的道理。事实胜于雄辩。

未来世诸佛,虽说百千亿,无数诸法门,其实为一乘:这样的话,佛在《法华经》可没有少说,再三强调我讲了那么多经就是为了引导到《法华经》。佛那么有智慧,就不怕人家嫌他啰嗦,要把你耳朵里讲出老茧来才行呢?我们好好理解。从头到尾《法华经》并没有多少法,就是《法华经》重要,就是提出个「妙法莲华,教菩萨法」。

你看看,给舍利弗授记的时候佛讲了多少法啊?文殊菩萨讲那个「妙法莲华」,是日月灯明佛讲的那个「妙法莲华」。佛讲「一大事因缘」,讲「开示悟入」,然后反反复复地就讲「妙莲华」怎么长怎么短,然后方便地介绍了诸佛讲了一些什么因缘啊、譬喻啊,六度啊,统统成佛道。在法华会上讲的法就是「妙法莲华」四个字,「开示悟入」那四句话,舍利弗即蒙授记。也就是对上根人说法,直截了当,法说一周就能成就。

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:这个「法常无性」,还有下面的「法住、法位」,是非常重要的三个名相概念。「法常无性」连在一起,「法常」就是「即一切法」。怎么「即一切法」?这个「常」是时时事事处处,表我们的真心。「无性」呢,叫「离一切相」,「无性」,没有自性,没有他性,也没有共性,也没有无因性。它离开一切的相,你找不到这个真心;而真心呢,还又即一切法,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真心,叫「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」。这是「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」。

佛种从缘起:「佛种」可以观照为「了因佛性」,「了因佛性」是表「般若功德」,因为「了因佛性」而能观照到我们的「真如本性」,就是无相之实相、空如来藏、阿,就是「正因佛性」;「从缘起」叫「缘因佛性」,它依靠「了因佛性」,依靠「般若功德」来成就我们的「解脱之德」,也就是「化身德」。「从缘起」一般地可以理解为种种的小乘法门、方便法,从有形有相的万事万法这个相上来观照。我们前面讲「十如是」,第一个「如是」是什么?「如是相」,这就是「佛种从缘起」——离开世间法的万相,不足以体悟到「真如本性」。

是故说一乘:这个「一乘」法把人、天、声、缘、藏、通、别、四圣六凡、有情无情一切法,归于一个念,这叫圆教「一乘」法。

是法住法位:这是进一步解释「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」。「法住」跟「法位」从意义上来讲大同小异,都是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,即「心无所住而无所不住」,叫「法住」。心无所住是不是讲「离一切相」?而无所不住是不是讲「即一切法」呀?「不住」是专门破我们世间人的分别法,对待法,认为:它住在这里,就必然离开那里。所以讲「不住」,是不住一处;那讲「无所不住」呢,就是没有哪里它不住,这就是表「万法归一」——诸佛菩萨、天人鬼畜、泥巴瓦块都是我们一个念,一个真心。那么从「法位」来讲,就是它在什么地位。「法位无位,无所不位」,没有哪里不是它的位置。所以是不是还是讲「法住」的问题?它用不同的名相概念来表达同一个道理。

世间相常住:这就是帮助我们破相见性,在《楞严经》叫「回向」,在回向位的菩萨就是这么样修,「回空向有,回有向空」。「世间相」有形有相、生生灭灭,是不是也变成「常住」了?「生住异灭」也是「不生不灭」。将来成佛以后,可以把我们生生世世的那个死相、生相、活相,全部再现。我们今天在这里开法会,它永恒地存在于虚空法界。它灭了没有啊?叫「世间相常住」。

生住异灭、森罗万象无非真心常住,总括为三相。佛把这个世间万相归纳为「正觉世间、众生世间、器世间」。「正觉世间」,包括佛、菩萨、阿罗汉;「众生世间」,指六道凡夫。这两个是有情世间。「器世间」,是指无情世间。这三个世间无量万法,无非「常住」,无非「寂灭」,叫「世间相常住」。或者讲无非「法常」,无非「法住」,无非「法位」,无非「一乘」。

于道场知已,导师方便说:不就是知道个「法常无性」?不就是知道个「法住、法位」?不就是知道个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?知道一个「法住」也行,知道一个「法位」也行,知道一个「法常」也行。「假传万卷书,真传一句话」,一个「法常」足矣!一个「法住」足矣!一个「法位」足矣!只看你懂不懂。所以懂得了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把我们无量劫无量法的苦行换成一个潇潇洒洒、一时半刻就能成佛的法门,怎么就不好呢?怎么就拒绝呢?诸佛对他们无量劫以来的苦行感慨万分!因为在前面打天下的人要吃千辛万苦,他们已结束了在黑暗中摸索、抱着石头过河的历史,要把近路传授于后人。我们就是现在成佛,老古佛都嫌太迟了!你怎么还赖在那里?

「导师方便说」,证得的那个法,不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思、来议;但可以用佛的智慧来思、来议,可以转识成智。当别人传正法的时候,他说不可思、不可议,讲出来都是错误的;到他自己讲方便法、讲邪法,就既可思也可议。这是「导师方便说」,到了方便说怎么样说都是对的。明白了「如来藏」的道理,正说邪说统统都是我。

天人所供养,现在十方佛,其数如恒沙,出现于世间。

安隐众生故,亦说如是法。知第一寂灭,以方便力故。

虽示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知众生诸行,深心之所念,

过去所习业,欲性精进力,及诸根利钝,以种种因缘,

譬喻亦言辞,随应方便说。

这是讲诸佛的责任。肉身佛出现于世他要示现受人天供养,要供养众生的慧命。如是法,就是讲「法常」、「法住」、「法位」,就是讲明宇宙人生的真理——不是教你怎么念佛、怎么拜佛,怎么诵经,怎么去盘腿;而是告诉你盘的这个腿是什么,你念的这个佛是谁,你诵的这个经又是谁。如果一个人哭了大半天,他还不知道死的是谁,他那个哭有什么用啊?能成佛吗?

知第一寂灭:阿罗汉、辟支佛和藏教菩萨,他以空、无常、无我为「寂灭」,以「人我空」为「寂灭」;通教、别教菩萨以「法我空」为「寂灭」,叫「二空真如」;圆顿大教把二空真如也破掉,把二空也空掉,是不是「第三空」啊?「三空真如」就是「一心三藏」。这「三空」是寂灭中的寂灭,所以叫「第一寂灭」。「第一寂灭」是「真寂灭」,也叫「大涅盘」。

小乘人跟藏教菩萨证得的那种涅盘是「偏真涅盘」;通教和别教菩萨讲的那种涅盘是「真性涅盘」,他真正地破除了「法我执」,证得了空性;而圆教菩萨是「无住涅盘」,这个「无住涅盘」把偏真涅盘、有余依涅盘、无余依涅盘统统包含在内。所以这个「第一寂灭」,如果与「涅盘」义相对照,是与「大涅盘」相对照,也就是与前面的「如是法」,与「法常无性、法住法位」、「佛种从缘起,世间相常住」统统圆融为一个问题——「第一寂灭」就是「法住、法位、法常」。就是「缘起」,就是「性空」。

以方便力故。虽示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佛怎么就不怕人家讲他啰嗦呢?讲来讲去就个「其实为佛乘」,「其实为一乘」。我们听了心里是不是很难过啊?其实是众生可怜还是佛可怜呐?

知众生诸行,深心之所念,过去所习业,欲性精进力,及诸根利钝:成就了佛眼,无所不知。「众生诸行」,是一切众生一切行;「深心之所念」,是一切众生一切心;「过去所习业」,是过去所行一切的善业、恶业、菩萨业;「欲性精进力」,「欲性」是各人的欲望和妄想,这个「精进力」特指修行人想成佛的心;「及诸根利钝」,这个「根」是从时间、空间所形成的种种习。善习就是善根,恶习就是钝根。无量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,并以此作为教化众生的资粮。

以种种因缘,譬喻亦言辞,随应方便说:「随应方便说」就是观机逗教——有的要哄哄骗骗;有的要安慰;有的要劝导;有的要训斥;有的还要挖苦讽刺;有的可能还要动动手、抬抬腿、瞪瞪眼睛。诸佛菩萨、善知识、老师既可以善相教化众生,也可以恶相成就众生。作为学生,作为弟子只可以感恩戴德。你不可以打妄想。这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的教诲。世间法还有忠言逆耳、良药苦口,何况我们修行人啊!有时师父还可以不理睬,但不理睬就是最大的理睬,明白吗?不理睬的时候你就要生惭愧心,去观照自己。

有一个弟子经常向师父请法,师父就是不理睬他。他总认为师父有什么妙法不告诉他,到最后师父快临终了,他一不做二不休:今天你老人家到底传不传法?不传法我就要你的命!反正也不指望你了。所以他师父想了一想:法倒是有啊!可是你往哪里装啊?就这一句法,弟子开悟了,跪下来磕头:师父,我明白了!明白了什么?这个人太傲慢,自以为是。像这样的人,你左讲他左挡,右讲他右挡,他属于世智辩聪。我们要体会到做老师的良苦用心呐!在一个道场里最受委屈的就是老师。你们谁能理解到,谁就能成就。有些事情烂在心里还不能讲,讲出来又是一种是非。所以「随应方便说」,还可以「随应方便不说」,世间法也是一样,「一人难称百人心」呐!

今我亦如是,安隐众生故,以种种法门,宣示于佛道。

我以智慧力,知众生性欲,方便说诸法,皆令得欢喜。

一目了然,讲到底都是在因病施药、观机逗教。所以各种根机啊,皆得受益。

舍利弗当知,我以佛眼观,见六道众生,贫穷无福慧。

入生死险道,相续苦不断。深着于五欲,如牦牛爱尾。

以贪爱自蔽,盲瞑无所见。不求大势佛,及与断苦法。

深入诸邪见,以苦欲舍苦。为是众生故,而起大悲心。

在《金刚经》佛讲了五种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肉眼只能见障内物;天眼可以见障外;慧眼可以见空性;法眼呢,能够达文字之义;到了佛眼呢,对前面四种眼已经达到圆融、圆满。所以成就了「佛眼」呢,对万法万相无所不知。

众生在迷中,入生死险道:佛作为过来人,一本全知;可是在迷惑中的众生并不知之,不仅不自知,他还会拒绝佛的教诲,拒绝善知识的帮助。所以法华道场唯一的宗旨就是劝导更多的同修来接受我们的帮助,不管你是出家、在家,免费吃住,提供学习用品,甚至配备必要的一些工具。这也是按照《法华经》的教诲,菩萨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众生。可是那些吃喝玩乐的众生,死到临头他都不知道恐惧。人命无常,在呼吸之间呐!就算你过一百岁,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。面对这个问题,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,只有修行。「生死险道」就是险啊!一口气不来就作古。

我们曾经做了两次法会,特别感慨万分。21岁的小伙子到郑州去旅游,一个午休没有了。什么病呢?医生讲是突发性心脏病。可是他父母、叔父母都讲,这个小孩子从来没有生过病。没有病的人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有病的人?21岁的没有病的人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已经人到中年,年过半百了,是不是?你还在麻木不仁什么呀?有智慧的人要抓住当下,假如我明天就要死,现在该怎么办?所以叫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。先把这个问题解决,把了生死的问题解决,其它的天大的事情都可以放下。要这样修行才没有遗憾。「入生死险道」:我们时时刻刻都在「险道」之中,事事处处都在「险道」之中。

相续苦不断,这里讲的更重要。你今生不了道,生生世世六道轮回。大部分人要先到地狱道,再到鬼道,后到畜生道;再看你表现怎么样,到人道。人身一失,万劫难复——这一次人身丢了,要过万万亿亿年,修得好才得一个人身。再得人身再不好好修行,又是匆匆而来,匆匆而去。深着于五欲:就是我们前面讲的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。

如牦牛爱尾。以贪爱自蔽:牦牛长在青藏高原,尾巴特别好看。但这个牛特别鬼,我们想去看看它,马上就跑,不像普通的牛。因为它尾巴好看,人就想要,那么它把尾巴割掉,命就可以保得住。但是你怎么样都搞不到它的尾巴,你这样一摸,它把尾巴往那一甩。所以人家为了得到它的尾巴,没办法只有把它害死。所以牦牛因为爱自己的尾巴把命都丢掉了,得不偿失。这比喻什么东西啊?我们众生爱自己的面子,爱自己的臭皮囊,爱自己的财产利益,爱自己的亲朋故旧,叫「如牦牛爱尾」。我们在情执里,不惜把自己送到三恶道。前面五千人退席,就是护惜自己的瑕疵啊。我对一个弟子说:我担心你不能往生啊!你这个心太贪了。他说:没有关系的,有的人比我还贪呢!我们修行人还能有这种心态?!

盲瞑无所见。不求大势佛,及与断苦法:「盲瞑」特指睁眼瞎,有眼不识卢舍那。我们现在搞反了,他开了点天眼,能看到点什么什么东西、鬼鬼叨叨的,就把他当作佛菩萨。我讲你是走火入魔都还是恭维你,都是抬举你。你连魔鬼的等级都没有,还称是佛菩萨?这是不是「盲瞑无所见」呐?他只认为在天上飞的那些东西才是释迦牟尼,莫名其妙。这个佛也真幽默,好像专门来挖苦我们。连牛屎狗粪都变成佛,怎么在天上飞的那些东西都变成妖魔鬼怪了呢?当然牛屎狗粪变成佛,天上飞的人是不是也是佛啊?但他在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基础之上,他这个人就是魔,可怜!

「大势佛」,这就是正法,就是「如来藏」。大光明藏中一法不漏,一事不缺,一人不舍,否则不可以称为「大势」。「及与断苦法」,这个「苦」是断一切苦——两种生死、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。

深入诸邪见:这个「邪」既有世间法的邪——强盗土匪、坏人坏事;也有佛法中的邪——修天道、仙道,这是「凡夫邪、凡夫漏」;还有修阿罗汉道、辟支佛道的,叫「善根魔」,也叫「善根邪」;修通教禅宗、修别教,叫「菩提邪」。唯有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「一心三藏」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不修不得。

以苦欲舍苦:他修行是不是很苦啊?能不能舍掉啊?听闻「如来藏」正法,明白道理以后是不是很自在啊?我们当下自在当下就「舍苦」。即使做苦行是不是也很快乐啊?受苦的当下就是快乐。

我始坐道场,观树亦经行。于三七日中,思惟如是事。

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。众生诸根钝,着乐痴所盲。

如斯之等类,云何而可度。尔时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,

护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并余诸天众,眷属百千万,

恭敬合掌礼,请我转法轮。我即自思惟,若但赞佛乘,

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法。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。

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盘。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力,

我今所得道,亦应说三乘。作是思惟时,十方佛皆现,

梵音慰喻我。善哉释迦文,第一之导师,得是无上法。

随诸一切佛,而用方便力。我等亦皆得,最妙第一法。

为诸众生类,分别说三乘。少智乐小法,不自信作佛。

是故以方便,分别说诸果。虽复说三乘,但为教菩萨。

我始坐道场:即为太子成佛之初,在菩提树下证果了。这个「坐」带有君临天下,统领修行之义。观树亦经行:「树」表智慧;「经行」表行持,表戒,表定;「观」是表用智慧思惟。我开始君临天下,考虑怎样用我已成就的智慧来帮助众生。

三七日:这是个不定数。一天也是「三七日」,二七也是「三七日」,三七也是「三七日」,一个月也是「三七日」。这个「三」和「七」在佛法里是表圆满的数。

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:这里的「我」,不要理解为释迦牟尼佛一个人。这样解的话是方便法。这里的「我」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我所得的这个智慧,一切万法皆是「我」。如果你讲你是「微妙最第一」,那么药师佛的智慧是第二了,大通智胜佛的智慧变成第三了?这个「最第一」是绝待的「第一」,是唯一的「第一」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「微妙」就微妙在「一心三藏」,不是过来人没有办法理解,用世间法解释不通。

众生诸根钝,着乐痴所盲:众生愚痴麻木,执着于快乐,所以本有智慧已经被名闻利养调虎离山。如斯之等类:像这一类人。云何而可度:怎么样来教化他们呐?

尔时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,护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并余诸天众,眷属百千万,恭敬合掌礼,请我转法轮:这段经文是讲天众请法。按照惯例,佛陀成道以后,三天之内没有人请法,就要入涅盘。那么这个「梵王」,一般是在初禅天以上。在《楞严经》里有具体的说明。一共有四个禅天,每一个禅天都分上中下三个等级。但四禅天是特殊情况,它包含有三果罗汉的五个禅天在内,其中还包括一个无想天,共同组成了有色界十八层天。「天帝释」就是我们的第二层天忉利天天主。

「转法轮」就是讲经说法。一转,众生的心和佛心就圆通在一起。那我们听经闻法以后,可以「自转法轮」,怎么「自转法轮」呢?又是一个主动轮和被动轮:主动轮就是佛知佛见;被动轮就是烦恼习气,用佛知佛见这么一带自然而然就把那个烦恼习气转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