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譬喻品第三(1 / 2)

譬喻品第三

告舍利弗,我亦如是。众圣中尊,世间之父。

一切众生,皆是吾子。深着世乐,无有慧心。

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

常有生老,病死忧患。如是等火,炽然不息。

这里仍然在重颂前面长行里的那个譬喻,以法合喻。父子仍然是方便说,谁不是谁啊?一切众生,皆是吾子:这是按照「三因佛性」来讲,叫「正因之子」。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开一切相,他就是「一」,所以说他是老子;但又「即一切法」,一切法都好像他生出来似的,所以一切法是不是他的儿子啊?这就是《楞严经》讲的: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离一切相,就是一个「阿」,就是「如是我闻」的「如」;即一切法,就是「如是我闻」的「是」。所以「一切众生,皆是吾子」,叫「正因佛子」。那么至于佛在特定的时空点,对机缘已经成熟的修行人而言叫「缘因佛子」,这些佛子是因缘先成熟的,先教化你们。

深着世乐,无有慧心。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常有生老,病死忧患。如是等火,炽燃不息:这十句话是佛从总体上讲述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这种受苦的状况。众生迷惑颠倒,连那一点点可怜的人天福报呢,还在执着,不懂得名闻利养的当下就是我们的苦报,这就是没有慧眼。这个「三界」从天堂到地狱都是火宅,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心。天人那种禅定之乐,在佛看来跟坐监狱一样。心思那么沉重,一点都不敢动念。「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」:在佛的眼中,三界六道都是火宅地狱。

「如是等火,炽然不息」:这个「火」就是我们众生心中本有的热恼。如果真正讲到「火」,包括明心见性的菩萨,无明微细烦恼是不是火啊?都是火啊!连等觉菩萨生相无明都是「火」。任何一法,它都贯通十法界。

如来已离,三界火宅。寂然闲居,安处林野。今此三界,皆是我有。

其中众生,悉是吾子。而今此处,多诸患难。唯我一人,能为救护。

虽复教诏,而不信受。于诸欲染,贪着深故。以是方便,为说三乘。

令诸众生,知三界苦。开示演说,出世间道。是诸子等,若心决定。

具足三明,及六神通。有得缘觉,不退菩萨。汝舍利弗。我为众生。

以此譬喻。说一佛乘。汝等若能,信受是语,一切皆当,成得佛道。

是乘微妙,清净第一。于诸世间,为无有上。佛所悦可,一切众生,

所应称赞,供养礼拜。无量亿千,诸力解脱,禅定智慧,及佛余法,

得如是乘,令诸子等,日夜劫数,常得游戏。与诸菩萨,及声闻众。

乘此宝乘,直至道场。以是因缘,十方谛求。更无余乘,除佛方便。

告舍利弗,汝诸人等,皆是吾子,我则是父。汝等累劫,众苦所烧。

我皆济拔,令出三界。我虽先说,汝等灭度。但尽生死,而实不灭。

今所应作,唯佛智慧。若有菩萨,于是众中。能一心听,诸佛实法。

诸佛世尊,虽以方便,所化众生,皆是菩萨。若人小智,深着爱欲,

为此等故,说于苦谛。众生心喜,得未曾有。佛说苦谛,真实无异。

若有众生,不知苦本,深着苦因,不能暂舍。为是等故,方便说道。

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若灭贪欲,无所依止。灭尽诸苦,名第三谛。

为灭谛故,修行于道。离诸苦缚,名得解脱。是人于何,而得解脱。

但离虚妄,名为解脱。其实未得,一切解脱。佛说是人,未实灭度。

斯人未得,无上道故。我意不欲,令至灭度。我为法王,于法自在,

安隐众生,故现于世。

如来已离:离了没有啊?没有哪一法不是「如来」。这个「离」是「在即在离」,「非即非离」,「离而不离」,「不离而离」,要作这样的观照。佛证极果,地水火风、是非好歹,无一不是佛的法身真常。这个茶杯是不是如来啊?但如来有没有离开茶杯的这种愚痴啊?离开了。他「非痴现痴,非愚现愚」,「非生示生,非灭示灭」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本来具足这种功德,一旦成佛就回到大光明藏中去。在乐不乐,在苦不苦,没有乐苦的感受是最大的乐,这就是「法乐」。凡夫之快乐的感受就是情执,还没有解脱。

三界火宅:佛本身就是「三界火宅」,但他对三界火宅的苦乐有感而不受;众生在迷中,明明就是感到苦乐,全是我们的一念心在执着。这个色身是色身吗?在《楞严经》上讲,有的菩萨修火观,眼睛一闭变成一团火了;修水观的菩萨在定中变成一滩水了。可是我们现在把它看成是皮肉筋骨啊!因为我们执着它是皮肉筋骨,它就是皮肉筋骨。讲到底来讲呢,还又都是自己的一个念。

寂然闲居:「寂然」观照为「寂而常照」。「寂」是遮,「然」是照。注意这个拿手好戏。拳于掌而言,是不是手掌「寂然为拳」了?心是不是能看到手掌呢?叫「寂而常照」。「闲」就是「空闲」,什么也没有,所以「闲居」是不是也是「寂然」呐?「闲」就是「寂」,「居」就是「然」;「闲」就是「如」,「居」就是「来」。由「闲」而「居」,就是真心「不变随缘」;虽然「居」,但仍然是「闲」,叫「随缘不变」。

安处林野:「安处」观照为「涅盘」,「林」表智慧,「野」表空旷,这是现涅盘之相,这种涅盘是「无住大涅盘」;也可以把「安处」解释为法身功德,「野」解释为化身功德,「林」为报身功德,任何一法当下即是三身功德具足。佛是这样,一切法无非如此,这样可以解释为「性净大涅盘」。我们现在是不是「安处林野」呀?我们有没有离开真心本性?当下就是「安处」嘛。这个「野」是表空旷万法,我们是不是有形有相的「野」啊?我们虽然是以贪嗔痴这种习气在轮回受报,贪嗔痴这个烦恼是不是菩提啊?也是智慧啊!圆顿大法「烦恼即菩提」。苦即是法身,造业即是解脱!明白此理,我们心得自在。

今此三界,皆是我有。其中众生,悉是吾子。而今此处,多诸患难:这六句是总结以上「能见」与「所见」。整个世间出世间,这里特别讲世间,都是「我」啊!这里佛把它方便说为「我所」,是恒顺众生的习气。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是不是他呀?「多诸患难」,前面讲了五欲六尘在伤害迷惑颠倒中的众生。这五欲六尘是不是也是都是自己啊?在《楞严经》叫什么?「自心取自心」。

唯我一人,能为救护:佛是过来人,只有他才明白、才能告诉在迷悟中的众生。「唯我一人,能为救护」,这也是方便说。

虽复教诏,而不信受:「虽复教诏」可说为第一说法时——华严时。华严时期呢,是用方便法中的最高法《华严经》来投石问路。但众生连《华严经》都不能接受,更何况《法华经》?所以「而不信受」。当时地球上的那些弟子根本不知道佛在讲啥,就跟前面那个长行里的比喻一样,「视父而已」,也不知道什么是火啊,什么是难呐,不知道在讲什么。

于诸欲染,贪着深故:不解佛法的原因就是被名闻利养迷惑颠倒太深。所以「以是方便,为说三乘」。

令诸众生,知三界苦。开示演说,出世间道:佛为了让众生心里稍微安定下来,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之苦,知道有法可修,有佛可成,而开示出世间道。

是诸子等,若心决定。具足三明,及六神通。有得缘觉,不退菩萨:修行人听闻佛的方便法以后,与自己的习气相应,叫「若心决定」。就是前面那个「火宅喻」中的踊跃高兴。

「具足三明」,这是一种修证功夫,即「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尽明」。所谓「天眼明」,能看障外,从这里可以看到美国,可以看到太阳;所谓「宿命明」,能看到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这三世;「漏尽明」特指阿罗汉、辟支佛破除了三界六道的见思烦恼,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。「及六神通」:有「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」等。「他心通」——你心里怎么想的他就能知道,这表什么法?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心;还有「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尽通」。至于这「六通」呢,是讲阿罗汉果位。

「有得缘觉」,「缘觉」就是证辟支佛果位;「不退菩萨」,这个一般地是通教、别教那些不退位的菩萨,也就是说通过佛的方便法有些人证到这些果位。你千万不要打妄想:啊!既然也能得到罗汉、也能得到辟支佛、也能得到通教别教菩萨,我非要学《法华经》干什么啊?你知道这些果位容易不容易得啊?他们在这个位修,有的是修了三大阿僧祗劫,有的是无量劫。而圆顿大法,当下成就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,佛还要重新给他们引导:这些都是不究竟法,没有实体。

我为众生,以此譬喻,说一佛乘。汝等若能,信受是语,一切皆当,成得佛道:前提你能正信佛法,听懂了,深信不疑。妙不妙啊?「皆当」,是当下、正当名分。「成得佛道」:圆顿大法无修无证、一步登天,在《法华经》像这样讲法多得很呐!前面无量的天人大众看到佛给舍利弗授记了,于是自己就给自己授记了,在第十七品〈分别功德品〉更加殊胜。

是乘微妙,清净第一。于诸世间,为无有上。佛所悦可,一切众生,所应称赞,供养礼拜:这又是在赞叹《法华经》这个「如来藏」心地法门微妙。「微妙」就微妙在「假传万卷书,真传一句话」,越是真理越简单;「微妙」就微妙在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解脱、当下成佛。

「于诸世间」:一切世间出世间。「为无有上」:没有哪一个法能与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相比。「佛所悦可」:是一切诸佛所认可。前面讲「三世诸佛守护之藏」,三世诸佛就是守护、看住一个《妙法莲华经》,记好。「一切众生,所应称赞」:万法没有办法不称叹,因为万法都是一个「一心三藏」,都是一朵「妙莲华」。「供养礼拜」:你没有办法不供养,我们即使在搞贪嗔痴是不是也在供养啊?贪嗔痴是不是「我」啊?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我们怎样自在选择的问题。

所以,无量亿千,诸力解脱,禅定智慧,统统包含其中,「一即无量,无量即一」。其它分别法你修一就是一,修二就是二;唯有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是「全性起修」,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「我」,以这样的心来行一切法,就是对一切法的加持。

归纳为无分别不妨分别,分别不妨无分别。注意:圆顿大法,一粒微尘,一根草丝,无非一真法界;没有哪一法不是「如是乘」,没有哪一法不是「如是火」,没有哪一法不是「如是我闻」,没有哪一法不是「阿弥陀佛」;而所有的「阿弥陀佛」就是一个「阿弥陀佛」,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法、都是一个念,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。我们好好观照做梦的道理。

得如是乘,令诸子等,日夜劫数,常得游戏:明白这个道理,即为「得如是乘」。「日夜劫数」,就是从现在开始无量无量的劫数。「常得游戏」,就是得到了自在。

藕益大师有解:「见道如日,无明尚在如夜。虽未尽恶,不落三恶」。师父讲,见道之人最低保障线不落三恶道,就是参照藕益大师的说法。如果参照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的说法,那就不得了,那就是「阿惟越致」七地以上的菩萨,这是不含糊的。

与诸菩萨,及声闻众。乘此宝乘,直至道场:「直至道场」就是《楞严经》讲的,一直到成佛没有委曲之相,不会打闲岔,也就是讲见道之日起永远不落三恶道;然后呢,通过修证一直到成佛,中间不会有退转。

以是因缘,十方谛求。更无余乘,除佛方便:佛反反复复讲:由于这样的情况呐,你们是十方三世到处求啊!只有《法华经》呐,没有其它法呀!我讲的那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说啊!

我虽先说,汝等灭度。但尽生死,而实不灭。今所应作,唯佛智慧:虽然先讲你们是灭度了,那是方便说,安定你们的;其实你没有灭度,仅仅是了脱了分段生死,还要了脱变易生死,才叫灭度。「今所应作,唯佛智慧」:现在应该所办的就是回小向大,就是学《法华经》。

若有菩萨,于是众中。能一心听,诸佛实法:这里的「若有菩萨」应该解释为「作为菩萨」。「能一心听」:「能」为「应该」,作为菩萨在大众之中,应该一心听闻「诸佛实法」,这个「实法」就是《法华经》。

诸佛世尊,虽以方便,所化众生,皆是菩萨:诸佛讲了三乘无量法来教化众生,其目的都是要为了引导到菩萨法。

若人小智,深着爱欲,为此等故,说于苦谛:这是逗机说法。有些人特别执着于名闻利养,这些人给他说「苦谛」。

众生心喜,得未曾有。佛说苦谛,真实无异:在苦中的众生呐,明白了「苦」的真实因缘会产生法喜,此处强调佛讲的这些因缘法也是真实,属于「第二义谛真」,「第二义谛真」叫「俗谛」,「谛」也是真实,叫「俗真、第二真」。

如果讲「第二义谛」,比如这明明是茶杯,你讲这是个苹果,这就不真实;按照「第一义谛」来讲这是「阿弥陀佛」,要搞明白。

若有众生,不知苦本,深着苦因,不能暂舍。为是等故,方便说道。诸苦所因:这属于苦集灭道第二谛,叫「集谛」。「不知苦本」,他不知道受苦的原因。众生根机不一样,所以下手的功夫也不一样。

贪欲为本。若灭贪欲,无所依止。灭尽诸苦,名第三谛:「第三谛」叫「苦集灭道」的「灭谛」,「灭谛」就是证到这个四果罗汉的果位,破除了贪嗔痴这些见思烦恼,破除了以后没有依靠了,他自然归于无漏清净心。

为灭谛故,修行于道。离诸苦缚,名得解脱:「修行于道」就是讲「道谛」,用什么办法来「修因、断苦、证果」。「道谛」可对应为三十七个道品(详解请看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》)。

所以这以上这二十四句偈颂是讲这一类的众生根机小,不堪接受大教,而给予「苦集灭道」这四圣谛以方便引导。

是人于何,而得解脱。但离虚妄,名为解脱:即使小乘果位也是如此,怎么解脱啊?离妄即真——他离开了贪嗔痴,当下就证得无漏的小乘果位。这个下手功夫其实也很明白,仅仅是我们要用功夫。道理很明白,行持很困难。其实未得,一切解脱:「一切解脱」非无住大涅盘而不可。佛说是人,未实灭度:为什么?他还有变易生死没有破啊!斯人未得,无上道故:为什么没有证得圆满的灭度啊?「无上道」就是「一切种智」,他没有见到「一心三藏」。我意不欲,令至灭度:并不是我不叫他们成佛,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明白「如来藏」大法。

我为法王,于法自在,安隐众生,故现于世:我是诸法之王,一切皆已通达,我就是来帮助你们的,你们不要去打妄想,不要怀疑好像专门给你们出难题啊!老师批评人,千里迢迢难道就是想来得罪人吗?只要作如是观照,你对老师的误解和怨恨会当下消除。

汝舍利弗,我此法印,为欲利益,世间故说。在所游方,勿妄宣传。

若有闻者,随喜顶受。当知是人,阿惟越致。若有信受,此经法者,

是人已曾,见过去佛,恭敬供养,亦闻是法。若人有能,信汝所说,

则为见我,亦见于汝,及比丘僧,并诸菩萨。斯法华经,为深智说,

浅识闻之,迷惑不解。一切声闻,及辟支佛,于此经中,力所不及。

汝舍利弗,尚于此经,以信得入,况余声闻。其余声闻,信佛语故,

随顺此经,非己智分。

《法华经》的法印就是「一实相印」。一实相印:第一,你能不能讲清「万法归一」?讲不清楚,你这不是《法华经》,不是「一实相印」。第二个,你能不能讲清,能不能让在会的信众当下正信「见道成佛」?这两条是根本,就以此「法印」来印证。否则你就是讲《法华经》,讲《楞严经》也是假的。

在所游方,勿妄宣传。若有闻者,随喜顶受。当知是人,阿惟越致: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呐!你在所到之处,不要轻易宣传《法华经》。为什么呢?如果人家相信的,「随喜顶受。当知是人,阿惟越致」。要证果容易不容易啊?「顶」就是知道这是至高无上、最究竟的法门;你听明白,认可了,叫「受」。《法华经》后面也讲「一念随喜,即蒙授记」。「阿惟越致」有的说为七住菩萨,有的说为七地位的菩萨。

若有信受,此经法者,是人已曾,见过去佛,恭敬供养,亦闻是法:这是在告诉我们历史。如果你现在果然能够深信不疑信受《法华经》,你已见过去佛。这里「已曾见过去佛」从两种角度解释:在过去世中你已经在许多佛座下学法,在过去世你就已经明心见性;那么对于我们刚刚起步的人,你如果能信受《法华经》,你等于也已经见过去佛,也是明心见性,不管深根机、浅根机,只问你能不能信受。后面还有「恭敬供养,亦闻是法」,你信受了《法华经》,明白了「一心三藏」的道理,你就是「恭敬供养」;「亦闻是法」,也就是通达明了「一心三藏」。

若人有能,信汝所说,则为见我,亦见于汝:有人若能信你讲的《法华经》,「依法不依人」,并不是相信你舍利弗,「则为见我」。相信《法华经》的人没有看到佛,他见到佛没有啊?见到了。并不是「眼睛见」,而是以心见万法之性,这叫「见」。只有明白「如来藏」道理的人,你才能真正「正知正见」一切的万法。及比丘僧,并诸菩萨:这也是「见性而非见人」,特别强调只有明白了《法华经》,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比丘僧,什么是菩萨,什么是泥巴瓦块,这叫见到了「真」。

斯法华经,为深智说,浅识闻之,迷惑不解。一切声闻,及辟支佛,于此经中,力所不及。汝舍利弗,尚于此经,以信得入,况余声闻:讲《法华经》一定是为有大智慧的人说。那么像声闻众舍利弗这类的人,他们的智慧达不到这个根机,但他能相信佛语,这也是他今生今世的善根。对于此类众生我们也可以给他讲,他能明白信解。

其余声闻,信佛语故,随顺此经,非己智分:对于这些人你不要强求他非要有多大的智慧,他能相信佛就行,这里是个前提。那么根据我们这几年来的经验证明,连不信佛法的人,他都能信「如来藏」的道理,因为这是真理。现代高科技成果帮助我们明心见性,众生智慧也在增长。有些人是属于受人误导,他把信佛当作都是在念佛拜佛。

又舍利弗,憍慢懈怠。计我见者,莫说此经。凡夫浅识,深着五欲。

闻不能解,亦勿为说。若人不信,毁谤此经,则断一切,世间佛种。

或复颦蹙,而怀疑惑,汝当听说,此人罪报。若佛在世,若灭度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