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乐行品第十四
这品经文主要有两点:一是对于初心菩萨来说,说法要谨慎,不要得罪人,不要自找麻烦,防止因为遇到风浪而退转。对于大根机之人无所谓,天塌下来也没有关系,「论心不论事」。第二呢,在「法预灭时」,也就是在末法时代的后半期,特别要注意。越往后人心越坏,你稍不谨慎他都害你的命,要懂得保护自己,不可过于锋芒毕露。我们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。因为自古以来传这样的大法,命如悬丝。歪门邪道会千方百计来伤害你,乃至要你的命。
尔时,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是诸菩萨,甚为难有,敬顺佛故,发大誓愿,于后恶世,护持读说是法华经。世尊,菩萨摩诃萨,于后恶世,云何能说是经?
佛告文殊师利:若菩萨摩诃萨,于后恶世欲说是经,当安住四法。
这一开始把这品经文的特殊时间、空间特点说出来。于后恶世,因为这个时候人心险恶,菩萨说法首先要保护好自己。这绝非是菩萨贪生怕死,只有保护自己,才能更好地把佛法继承下来。
一者,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,能为众生演说是经。
文殊师利,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?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,柔和善顺,而不卒暴,心亦不惊,又复于法无所行,而观诸法如实相,亦不行,不分别,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。
这里的「菩萨行处」和「亲近处」,前者为正行之处,是主要方面;「亲近处」是个别处、细节方面的问题。
住忍辱地:「忍辱」,这是菩萨的基本功,在关键的时候叫「不行之行」——「忍」了,是最大的理睬,是菩萨以定力来加持周边的环境。我们面对任何的环境也要沉住气。忍之为德,持戒、苦行等法门所不能比。往往有些人热情有余但定力不足,你再怎么样勇猛精进、忠心耿耿,你被人所轻慢。这个「忍」,建立在「万法皆是我」的基础上。佛也不度无缘之人,不能以小失大。「住忍辱地」,它是依报随着正报转,它表现出来的气质就是「柔和善顺」。世间法叫作「有容乃大」,你才能成就自己,成就众生。「善顺」:善于恒顺众生,引导众生。卒暴:是指浮躁不安。心亦不惊:看破生死的人在任何情况之下镇定自若。彭德怀年轻时,有个当官的想试试他的胆量。两个人面对面坐,拔出枪来,往地下打了几枪。彭德怀一点反应都没有。这个人想:「他将来必成大器。」有些人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。不管世出世间法都要有大忍力。有智慧的人该发脾气的时候他没有脾气,不该发脾气的时侯,全是脾气。他发脾气不是为自己,是恰到火候,用智慧来发脾气。
又复于法无所行,而观诸法如实相:这里重复解释忍辱的范畴。前面讲忍辱负重,这里是对外部的环境不做分别。「无所行」是静观其变;也可以行而无行,是自性流露。为什么?「诸法如实相」,一切法都是「我」,要顺从机缘。菩萨要随缘,不能以自己的心态来强迫改变别人。发心度人与一定要执着于自己的某种见解来强加于人,要区别开来。亦不行,不分别:这是对「行」说「不行」,对「分别」说「不分别」,这是讲要自性流露。菩萨「不行」、不做事,那还叫菩萨啊?这是讲中道义,「行而不行」,「分别而不分别」。「不分别」是指不用意识心分别,分别是指「转识为智」,用智慧来分别。所以这里的「不行,不分别」就是身口意这三业要随智慧行。
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?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、王子、大臣、官长。不亲近诸外道梵志、尼犍子等,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,及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;亦不亲近诸有凶戏、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。又不亲近旃陀罗,及畜猪羊鸡狗,畋猎渔捕,诸恶律仪,如是人等或时来者,则为说法,无所希望。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亦不问讯。若于房中,若经行处,若在讲堂中,不共住止。或时来者,随宜说法,无所希求。
这里分了十个内容来劝解菩萨作为自己的助道之行,作为自己的安身之处。你想少惹是非,不要给人造成讥嫌,不能一味强调「论心不论事」。
不亲近国王、王子、大臣、官长:要远离豪门权势,以免得到了小的利益却造成大的声势。豪门权势供养很大呀!防止你的心被污染,也防止别人造口业。你明明是在为建道场出力,结果人家认为你是在中饱私囊,你浑身是嘴都说不清。
不亲近诸外道梵志、尼犍子等,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,及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:远离神鬼、邪门外道,防止我们不慎被人拉下水,防止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转了境界。「梵志」: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。这些外道以为只要不过男女生活就能成佛。其实不过男女生活只能升天,最高升到第七层天。可是到二十八层天,都是外道。「尼犍」:为苦行外道之通名,指出家修行的外道,译作「离系」,也就是离开家庭束缚,离开世俗人情的这些烦恼;也译作「无惭」——这些外道一丝不挂,身上抹的灰啊、泥巴啊,把脸抹黑了人家不认识,不认识我,我就不丑。他们认为修这种苦行就能了生脱死。「世俗文笔」:除了佛法之外的世间书籍、琴棋诗画。「路伽耶陀」:翻译成汉语叫「恶解」,主张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,人若命终,四大亦随之离散,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,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,灵魂亦不存在。「逆路伽耶陀」:译作「恶问」。这是指外道以学生的面孔出现来问难老师。他不是出于好心,他属于嫉妒呐、轻慢啊等等这种心态来问、来答。
亦不亲近诸有凶戏、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:这是第三个内容,远离恶行,防止纵意。「相叉相扑」,严重伤风败俗。「那罗」一般是大力士。在过去奴隶社会,奴隶主为了取乐,让奴隶之间互相打,打死了谁没有关系。这些戒律都是佛的慈悲,防止在我们阿赖耶识里种下那些糟糕的种子。
第四:又不亲近旃陀罗,及畜猪羊鸡狗,畋猎渔捕,诸恶律仪,如是人等或时来者,则为说法,无所希望。「旃陀罗」是专门杀猪宰羊、杀鸡宰鸭的人。下面「畜」就是负责养猪养羊、养鸡养狗这些人。他养了干什么?卖钱。尽管他自己不杀,他也是卖给别人杀的。「畋猎渔捕」是打猎、打渔的人。「诸恶律仪」:指穿那种奇装异服之人。远离其人,防止菩萨心动。那么他们也是众生,来了以后我们也不能拒绝。那怎么做呢?跟他说法,但是不抱多大希望,能度多少算多少,别反被他影响。
第五: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亦不问讯。若于房中,若经行处,若在讲堂中,不共住止。或时来者,随宜说法,无所希求。「求声闻比丘」,是指修小法之人。也就说,修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的菩萨,不去亲近小乘人;而修声闻之人不去亲近修人天福报之人。「经行处」就是修行的道场。「不共住止」:不能在一起。「或时来者」:他非要来找你的,你可以「随宜说法」,要看情况给他传大法。「无所希求」:对这种人不要有什么指望。但是明白「如来藏」并且发了大菩提心,你可以主动去接近他们。佛在这里是保护我们,不愿意让我们去冒险。有的人对「如来藏」道理刻骨铭心,深信不疑,你完全可以跟这些人天天在一起,是不是?时刻找准机会度化他们。
文殊师利,又菩萨摩诃萨,不应于女人身,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,亦不乐见。若入他家,不与小女、处女、寡女等共语。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,以为亲厚。不独入他家,若有因缘须独入时,但一心念佛。若为女人说法,不露齿笑,不现胸臆,乃至为法,犹不亲厚,况复余事。不乐畜年少弟子、沙弥小儿,亦不乐与同师。常好坐禅,在于闲处,修摄其心。文殊师利,是名初亲近处。
这第六条是远离「欲想」,防止男女之欲扰乱心性。在佛法里讲,妻子舍宅,甚于牢狱。这是欲界众生最难突破的问题。许多人即使学佛多年还放不下。这很可怜呐!许多人想挣脱家庭的束缚去修行,谈何容易。往往家庭破碎,父母不慈不悲,儿女不孝不顺,对于修行人来讲是天大的福报!天大的福报到手你还想扔掉,有没有智慧?已经成家之人,只有用智慧来慢慢地淡化家庭观念,淡化夫妻生活,淡化儿女情长。
作为弘扬《法华经》的菩萨,对女众说法心要清净,不能怀有欲想和邪念。不可以单独对异性传法,最起码要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作伴,否则你浑身是嘴讲不清。第二个规定,亮门亮窗。如果确实需要个别交谈,必须是亮门亮窗。
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,以为亲厚:这「不男之人」,虽然是男人,同时许多方面都具备女人的特征。不男不女,古古怪怪。有些还有生理方面的问题,在医学上叫「两性人」,有些上半个月是男人,下半个月是女人;上半夜是男人,下半夜是女人,很古怪。这都是由于我们过去世造种种业而受报。避免和这样的「不男之人」相接触,女人也是。不独入他家:不可以单独地进入别人的家。在寺庙规定,出门都必须请假,一般地都要二人以上。出家人不可以随便在外面招摇过市,惹人讥嫌,而且容易遭到一些想不到的麻烦。特别是女众。不管在什么地方,在本土道场也好,在其它寺庙挂单也好,都要严格遵守道场的秩序。
若为女人说法,不露齿笑,不现胸臆,乃至为法,犹不亲厚,况复余事:对异性说法,言行举止要庄严,不要嬉皮笑脸。「不现胸臆」:不讲与佛法没有关系的,以及调情的话语。「乃至为法,犹不亲厚」:纵使传佛法也不要显出特别地亲近。「况复余事」:何况其它事情。在世间法里这也叫洁身自好,严于律己,防止我们中途道心退转,也还要防止外众误解。
这第九个方面叫远离讥嫌。有些人在这个方面很不注意。你提出来讲,她说我心里怎么样怎么样。你心里怎么样只有你自己知道啊!人家没有讲你心怎么样啊,人家只讲你的行为不检点。特别是男女之间。男女交谈是非多,有公事、有正事三言两语足矣,不要像臭鱼烂虾一样黏在一起。
不乐畜年少弟子、沙弥小儿,亦不乐与同师:往往小孩子比较吵、比较烦,这是为保护菩萨的清净心。小孩子好玩啊,就把你的道心影响了。但是培养接班人,另当别论。从我们这一代发心,要使「如来藏」大法生生世世像接力赛一样传承下去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培养接班人。我经常讲:「如果在路上捡到这么大的婴儿,你可不要错过啊!你给师父。」要不行的话我专门来当保姆,一定要培养我们的第四代,比什么都重要!大家明白吗?
常好坐禅,在于闲处,修摄其心。这三句话是对上面这十个内容的总结。「常好坐禅」:是保持清净心,无牵无挂。「在于闲处」:也不是躲起来闭关,在愦闹处保持清净心,就是在「闲处」,在尘不染。「修摄其心」:「修」是修正,「摄」是控制,不好的习气把它改掉,清净的心把它保持好。
文殊师利,是名初亲近处。
复次,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,如实相,不颠倒、不动、不退、不转,如虚空,无所有性,一切语言道断,不生、不出、不起,无名无相,实无所有。无量无边、无碍无障,但以因缘有、从颠倒生。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,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。
这段经文涉及到诸多名相概念,还是说修清净心。把一切的法看破放下,在行持一切法的过程中以「无分别心」而行「分别智」。许多名相概念大同小异。藕益大师也是花了功夫,把这上面的内容用如来所讲的「十八个空」一一地对照。我们要非常珍惜他老人家的劳动成果。
观一切法空:是「十八个空」的总纲,总解有为法、无为法,一切皆空。是包括「人我空、法我空」也空,即「三空真如」。对这句法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——阿罗汉把它观照为「人我空」;通教、别教把它观照为「人我空」和「法我空」;无想天把它观照为「断灭空」;圆顿大法观照为「一心三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