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那些冒领的三晋权贵和心怀叵测之人,这样的掺沙粮食便是无法下咽的污秽之物,绝不会去触碰。”
“他们绝不可能食用。”
嬴正毕竟是一代雄主,李奇一句话便让他彻底领悟。”正是如此。”
“这样一来,”
“足以确保粮食真正送到灾民手中。”
“同时为防意外,粮草运输与赈灾之事不宜交由官府执行,而应交付给大秦各营锐士负责。”
“军法森严,较之秦律对官员的要求更为苛刻。”
“这能有效防止地方官吏贪污腐败。”
“此外,赈灾时若发现冒领者,不必留情,直接处决,以杀止乱,使那些三晋权贵心生畏惧。”
嬴正听后点头表示认同。
以军队管理赈灾、调配粮食,既能避免被地方官府侵吞,掺沙可防止被大量非灾民冒领,而以杀止乱则能让三晋权贵胆寒。
这一系列措施环环相扣。”奇儿果然才华出众。”
“这样一个难题竟被他轻易解决。”
嬴正心中满是欣慰。
他对李、韩两地百姓遭受的饥荒深感忧虑,但迟迟未能采取行动,正是因无计可施。
毕竟,
这些都是李、韩两国灭亡后遗留的问题。
面对大秦,他们不得不横征暴敛,强制征召壮丁,致使农田荒废,百姓无粮充饥。”明日早朝,寡人便宣布此决策。”
“赈灾事务,你已有打算?”
嬴正含笑问李奇。
李奇答道:“三晋之地本就是我负责防务,赈灾事宜可交由麾下主将执行,粮草运输则可托付雍城大营。”
“就依你所言。”
嬴正点头,眼中满是赞许。
短短数日间,嬴正便察觉到李奇的快速成长,处理正务已显娴熟,只需稍加历练,他定能更加成熟通达。
这一难题竟被李奇如此轻松化解,足见其智慧非凡。”禀报大王,上将军蒙骜求见。”
殿外,李高低声禀告,目光却悄然落在主座上的李奇身上,那神情中交织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。
过去,胡害还能经常入宫向嬴正讨好献媚,但自李奇的孩子入宫后,胡害再无机会展露这些心思,彻底被嬴正冷落。
不只是胡害,就连曾备受嬴正器重的浮苏,也因某些缘故被嬴正疏远。
不仅是皇子们,连李高自己也失去了昔日荣宠。
从前他在章台宫侍奉嬴正,独受信任,如今却只能在外候命,如同普通宦官一般。
这一切变化都显而易见。
然而,李高对此毫无办法,若他敢多言,嬴正一句话便足以灭他满门。”连奏折都让李奇批阅,莫非这李奇竟是大王的私生子?”
李高暗自思忖,眼见嬴正如此偏爱李奇,心中满是嫉妒。
往昔章台宫中并非这般光景。”传。”
嬴正头也不抬地应允。”诺。”
李高躬身退下。
片刻后,蒙骜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入大殿。
李奇坐在主位,嬴正则居于侧位。
蒙骜初见此景,略显诧异,随即心生欢喜:“原来大王已经开始让奇儿学习治理国事了,难怪奏折上的批文与大王笔迹不同,竟是出自奇儿之手,我早该想到的。”
回过神来,蒙骜拱手行礼:“臣蒙骜参见大王。”
嬴正含笑示意免礼。
瞥了眼李奇,嬴正笑道:“岳父大人到访,未曾远迎,多有失礼。”
李奇忙起身回礼:“蒙卿今日前来,不知有何要事?”
“奇儿,大王如此信任你,连奏折正务都交予你处理,实在难得。”
“确实难得。”
蒙骜抚须大笑,“武安君怎能仅掌军务而不问正事?这也算给你磨砺的机会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李奇暗自腹诽:“若武安君兼管正事,那丞相又有何意义?”
但转念一想,既然已成事实,倒不如认真对待,也算为将来积攒经验。”蒙卿所言极是。”
嬴正接口道,“我秦国武安君怎可疏于正务?”
“这小子总说自己不通正务,可才数日,便展现出独到见解,某些方面连我都自愧不如。”
蒙骜听闻,不禁惊叹:“奇儿竟有这般才智?”
嬴正颇为得意地讲述李奇的建议:“如应对李、韩两地因战乱受损的问题,奇儿提出的方法堪称妙策……”
蒙骜听后深感震撼,默默点头称许。”奇儿,你需勤加努力。”
秦国第一人
蒙骜不禁赞叹道:“今后秦国的头号人物非你莫属。”
李奇连忙回应:“岳父切勿如此说,秦国第一人是大王,不是我。”
这话万万不可随便提及,一旦传出去,难免会被指责为谋反。”没错,大王才是第一人。”
蒙骜立即附和,笑着掩饰自己的失言。”许久不见了,今日共进晚餐,咱们好好聊聊。”
“至于奇儿,你继续处理奏章吧,多亏了他,寡人得以休养数日。”
嬴正对蒙骜说道。”大王能有武安君这样的臣子,实为大王之幸。”
蒙骜奉承道,暗指大王有如此优秀的儿子实属难得。
嬴正闻言,得意地笑了。
望子成龙,哪个父母不期望孩子出人头地?
……
浮苏府邸
淳于越问浮苏:“近来大王没召见你吗?”
“除了一些时日之前父王遇刺,我去宫中探望外,再无召见。”
浮苏坦然答道。
淳于越神色凝重:“这不是好兆头。”
作为长子,你是储君的最佳人选,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对公子不利。”老师不必担心,这段时间不仅我没有召见,其他兄弟也是如此,就连胡害多次被李高唆使献殷勤都被拒之门外。”
浮苏淡然一笑。
虽然浮苏温文尔雅,但身为长公子,对太子之位怎会毫无觊觎之心。
身为王族,谁不想争夺那个位置呢。
浮苏相较于胡害及其他公子,野心显得并不突出。
他身为长子,在公开场合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第一继承人,得到了宗室及众多权贵的支持。”听你这么说,父王似乎并非因章台宫的事迁怒于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