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解品第四
〈信解品〉基本也是打比喻。在第三品是佛通过打比喻而使得弟子正信。这一品是弟子们自己打比方,求佛印证其见解。
「信」和「解」,于圆顿大法而言,「即信即解,即修即证」。圆顿大法是全性起修,一步登天。前面讲「开示悟入」,是「即开即示,即悟即入」。所以听闻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直指心地,叫「修心」。自古以来「成佛的法华,开悟的楞严」,不能与其它法门混同。其它法门是「解行并重」,唯有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无修无证,见性成佛。
从〈信解品第四〉到〈授记品第六〉,这三品属于「譬说周」。这种说法的次第是帮助中下根机人当场开悟证果。在前面的〈方便品〉属于「法说周」,佛不打比喻,直来直去地讲大法,上等根机可以当下成就;那么这个「譬说周」呢,也是当下成就,只是要通过种种譬喻言辞反复讲解劝导令众生得解。
尔时,慧命须菩提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迦叶、摩诃目犍连,从佛所闻未曾有法,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发希有心,欢喜踊跃,即从座起,整衣服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一心合掌,曲躬恭敬,瞻仰尊颜而白佛言:我等居僧之首,年并朽迈,自谓已得涅盘,无所堪任,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四个菩萨是代表中等根机的众生。这个「所闻未曾有法」,讲近了就是指〈譬喻品〉;如果讲远了,从法说周开始没有听说过;讲到更远的话,四十一年以来都没有听到过这种说法。
合掌:表「福慧双修」,左手表慧,右手表福。又表不二法门,说它是二吧,它就一个合掌;说它是一吧,有左有右,有福有慧。合掌还表「悲智双运」,左手表「自利」,右手表「利他」。
曲躬恭敬:「曲躬」属于身业,是表恭敬心之相。瞻仰尊颜:「瞻仰」是行注目礼。如果对人讲话你目视他方,这也是种轻慢;但也有一种人,眼睛盯着人家说话,好像审判一样,这是狂妄自大。依报随着正报转,果真能做到以平等心、慈悲心待人接物,就是「佛光普照」。「佛光普照」是讲人的气质,绝对不是搞艺术表演。佛到哪里也是以平等的肉身相跟大家共处。而白佛言:「白」表根本,这是表「口业清净」;前面的「发希有心」叫「意业清净」;「即从座起」顶礼,是表「身业清净」。这是表我们时时、事事、处处都要用好这个心,才能得到三业清净。
我等居僧之首,年并朽迈,自谓已得涅盘,无所堪任,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这是指几个声闻弟子在佛前忏悔当初。一般大的丛林开法会的时候,在方丈的左右都是些首座,是「长老」,在法会大众中,这些人德高望重,所以讲「居僧之首」。「朽迈」:人老无用,这是愧于年长。「自谓已得涅盘,无所堪任」:自认为已经证到涅盘,已经不留后有;其实并没有证到「涅盘」,并没有得到灭度,而自以为是,这叫「未得谓得」。「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不肯回小向大,进求佛道。这是耻于懈怠,在佛面前忏悔,惭于高位,愧于年长,却没有智慧;羞于非得,没有证果,自己以为证果了。
世尊往昔说法既久,我时在座,身体疲懈,但念空、无相、无作,于菩萨法,游戏神通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,心不喜乐。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,出于三界,得涅盘证。又今我等,年已朽迈,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生一念好乐之心。我等今于佛前,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心甚欢喜,得未曾有。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,深自庆幸,获大善利,无量珍宝,不求自得。
这是进一步忏悔,自认为证到涅盘,故而产生懈怠之心。我们常讲「言为心声,身为心役」,他现出这种心态,身体自然就疲懈。
但念空、无相、无作:这几句话不尽人意,可理解为「三法印」——「苦空、无常、无我」。「苦空」,能看破色身是假的;「无常」,它不可能常住于世;「无我」,色身不是我。以此「三法印」作为「涅盘清净」的标准。阿罗汉证果以后,通过宿命通观察自己无量劫以来在六道轮回,特别是在三恶道受苦,他的每一个毛孔、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,他不敢再到世间来,生怕又受大苦,他没有办法理解愿身再来的菩萨,所以「心不喜乐」。
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,又今我等年已朽迈,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生一念好乐之心:这是重复忏悔,两个原因:我们自认为已经证得了「涅盘」;其次呢,现在也年龄大了,就最后一身了,还不如等着这个肉团身一过去,就是享清福。
我等今于佛前,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心甚欢喜,得未曾有:小乘人只要明白了「法华三昧」,当下即蒙授记,这叫「开权显实」。阿罗汉、辟支佛是权宜之法,而佛要众生究竟成佛,这是真实之法。「甚」,欢喜至极,一颗悬的心落到实处;「欢喜」是作为法喜,解脱知见。
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:我们真侥幸啊!幸亏今天听懂了「如来藏」,才能得到真实的灭度。这个「希有之法」如果说为「绝无仅有之法」,就更为殊胜。深自庆幸,获大善利:因为「如来藏」是彻法源底,究竟圆满。这里的「获」就是当下证果;「大」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就是佛讲的「唯以一大事因缘」。
无量珍宝,不求自得:见道成佛,当下解脱。为何是「不求自得」?有没有讲:「听佛讲了〈譬喻品〉以后,我们几个到深山老林里闭关一个礼拜,然后又到寺院礼佛三万,现在才成佛了。」没有这样讲啊!仅仅是两只耳朵听佛讲了一下,心里明白了,就成佛了,是不是「不求自得」呀?
世尊,我等今者,乐说譬喻,以明斯义。
譬若有人,年既幼稚,舍父逃逝,久住他国,或十、二十至五十岁,年既长大,加复穷困,驰骋四方,以求衣食,渐渐游行,遇向本国。其父先来,求子不得,中止一城。其家大富,财宝无量,金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珠等,其诸仓库,悉皆盈溢,多有僮仆,臣佐吏民,象马车乘,牛羊无数,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,商估贾客,亦甚众多。
时贫穷子,游诸聚落,经历国邑,遂到其父所止之城。父每念子,与子离别五十余年,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。但自思惟,心怀悔恨,自念老朽,多有财物,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,无有子息,一旦终没,财物散失,无所委付,是以殷勤,每忆其子。复作是念:我若得子,委付财物,坦然快乐,无复忧虑。
乐说:我已经明白「譬喻」的真实意义,我能说得很圆融,也能够「开权显实」,说出真实义来。这个「乐说」已经变成自性流露,不是鹦鹉学舌。以明斯义:显示佛法真义。
譬若有人:指迷惑颠倒中的修行人。年既幼稚:善根很浅,还不堪承受大乘佛法。舍父逃逝:「父」是比喻佛,也可以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。「逃逝」是比喻背觉合尘,回大向小。久住他国:「他国」为九法界,等觉菩萨有生相无明,也在「他国」,还没有回到本土,这是究竟说;方便说,明心见性菩萨即已住入本国,到了佛土。或十、二十至五十岁:「十」表天,「二十」表人,「至五十岁」是指五道轮回。
年既长大:比喻饱尝众苦啊;加复穷困:这说明在六道里轮回越多,烦恼习气越重。物极必反!等到了非常痛苦之时,他必然要想办法解脱。驰骋四方,以求衣食:在得正法之前,执着在无量法门里,都叫盲修瞎练。「以求衣食」就是求解脱之道。渐渐游行遇向本国:「渐渐」二字,指自己的善根在冥中成就自己,使自己逐渐向心地法门靠近,机缘开始成熟。
其父先来,求子不得,中止一城:「其父先来」观照为诸佛出世,要先在第四层兜率陀天弥勒内宫观察四千年。第四层天的一天等于人间四百年,所以四千乘以四百,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天,大概有五亿年。那这四千年做什么呢?观察并统筹安排——示现在哪片国土,第一批弟子随从是谁,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哪些人来传法,末法一万年又是哪些人来传法,佛都要有周密的计划。「求子不得」:指机缘未成熟。「城」,可说为净饭王宫。中止一城干什么呢?示现「有余依涅盘」。诸佛出世叫做「和光同尘」,「同尘」就是不变随缘;示现「有余依涅盘」,这个「城」当下是大光明藏,叫「随缘不变」,也叫「和光」。所以「中」就是「和光」,「止」就是「同尘」。「中」是当下包容一切万法;「止」是现「有余依涅盘」相。
其家大富:指佛出世。「其家」,不变随缘;「大富」呢,随缘不变。因他示现人相,托生王宫,并把真理来显示出来,故投生净饭王宫也叫「开权显实」。如果不通过示现太子,怎么能把佛法「开示悟入」?这段经文可不容易解释。所以他们打这个比方呢,就证明他们已经悟到真实法。
财宝无量:这是对「其家大富」进一步解释。「财」是正法之财;「宝」是表正法之妙用。这个「无量」,用第一义来观照:「无」就是「性」,「量」就是「相」;「无」就是「阿」,「量」就是「弥陀」,「无量」就是「阿弥陀」。没有哪一法不是「阿弥陀」,无量的「阿弥陀」又是一个「阿弥陀」。「财宝无量」表示佛的无量智慧德能。金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珠等:这些都是表我们心地的「性具功德」,表我们本性的特征。
其诸仓库,悉皆盈溢:「诸仓库」总表「大圆镜智」,大圆镜智里具足无量智慧德能。「悉皆盈溢」:「盈」是满,「溢」是往外流;「盈」表「自利」,「溢」表「利他」。多有僮仆,臣佐吏民,象马车乘,牛羊无数:「僮仆」是特指圆教前七方便(前面多处讲过);「臣」是表圆顿大教十地菩萨,圆顿大教的代表作就是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堪为大乘;「佐」是表圆教十向位的菩萨,紧随大臣其后;「吏」是表圆教十行位的菩萨,是普通的官员;「民」是表圆顿十住位的菩萨——十住位的菩萨,比如说明白了「一心三藏」,你就住入佛家,永远不落六道轮回。
上面是从境界上而言,下面从法上而言。「象」是表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「一心三藏」那种圆观;「马」是表别教的那种次第三观,把三个「如来藏」用次第来观照;「牛」是表通教「空如来藏」,叫「空观」;「羊」是表藏教,从「有」门那种观照;这个「车乘」统指无量法门。这段文字如果变为「象、马、牛、羊,车乘无数」就更好理解了。
出入息利:「出」是表佛出世度人,对众生进行法布施,以法利益众生;「入」,利益众生,即为利己。「出入」皆有利益,故表「自他不二」。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成佛,只要还有一粒泥巴没有回归大光明藏,我们这个真心就不能算圆满自在解脱,所以菩萨道是「自他不二」。
乃遍他国:是分别说。佛自己在「常寂光净土」,那么实报土、方便土、同居土,可以分别说为他土,叫无分别不妨分别。
商估贾客,亦甚众多:「商估」即商业;「贾客」指商人。比喻佛以应化身,将真实法流通到世间,成就众生。经商是不是有流通环节啊?通过这流通环节而使众生的身口意三业「归于本真」,「本真」就是回归到法身慧命。「亦甚众多」表成效。
时贫穷子,游诸聚落,经历国邑:「时」,指老师和学生道交感应之时;「贫穷子」比喻「背觉合尘」的众生,既有六道凡夫,又有二乘圣人。「诸聚落」既可以说为五蕴炽盛,又可说为种种方便法门,此处特指人天小乘法门。「国邑」泛指为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也就是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不管是大乘、小乘还是外道修行,其实统统都是在「六种震动」——不是大震动,就是小震动;不是正震动,就是邪震动,都要经历十八界。
遂到其父所止之城:「遂到」表机缘感应。方便说为,他先到净饭王宫,最后再到只树给孤独园,这都是「其父所止之城」;那在这里呢,「所止之城」,究竟义说为我们的「大光明藏」——涅盘城,在这里有个过程,是指渐渐由凡夫外道,向人天、小乘、通别层次慢慢靠近,最后到涅盘城。
父每念子:「每」即是「常」——时时事事处处。阿弥陀佛总是把手伸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引众生,叫「父每念子」。我们本来的智慧是现成的,只要肯回头,我们自己与自己的真心当下道交感应。因为「父每念子」,时刻在等我们,所以只要我们愿意,随时可以回去。
与子离别五十余年:这是比喻我们的真心和妄心,由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阴之迷,而相自隔开。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:佛在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说法时,从来没有提起说二乘人也能成佛,仅仅是旁敲侧击而已。
但自思惟,心怀悔恨:所谓「悔」,后悔自己训导不利;「恨」呢,对子女「恨铁不成钢」。佛在许多经里讲到「悔恨」,怎么「悔恨」呢?佛法真义无量劫都讲不尽,任何佛都不能做到这一点。所以这里的「恨」是慈悲心。迷惑颠倒的众生可怜呐!你再怎么教化他,能够接受训导的只是极少数!
自念老朽:已讲法四十一年,快要涅盘了,还没把真话讲出来。大法尚未传承。这里「老朽」就带有一点哀叹之义:我什么时候才能把《法华经》传出来啊!
多有财物,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:我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啊!「盈」是自利;「溢」是「利他」。无有子息:现在却还没有传承到后代。一旦终没,财物散失,无所委付:一旦涅盘了,还没传《法华经》的话,那就是白来世界一趟。为什么?「无所委付」,这个如来家业怎么继承下去?
是以殷勤,每忆其子:这里仍然重复前面「自念老朽」,越是「老朽」就越加「殷勤」。佛时时召唤众生回头,叫「每忆其子」。
我若得子,委付财物:「得」是表机缘成熟,「委付财物」就是对菩萨授记。让弟子们听闻《法华经》,当下明心见性,即已授记。总是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。坦然快乐:这时才真正感到自在,没有白来一趟。无复忧虑:那时这个心才如同一块石头落了地。
世尊,尔时穷子,佣赁展转,遇到父舍,住立门侧。遥见其父,踞师子床,宝几承足,诸婆罗门、刹利、居士皆恭敬围绕,以真珠璎珞,价直千万,庄严其身,吏民僮仆,手执白拂,侍立左右,覆以宝帐,垂诸华幡,香水洒地,散众名华,罗列宝物,出内取与,有如是等种种严饰,威德特尊。
佣赁展转,遇到父舍:「佣」,打工;「赁」,自立门户,开店经营。「展转」是形容经营很苦。所以「佣赁展转」这是比喻修种种法门能得到一点福报,尝到一点甜头,叫「味禅」。「遇到」是表机遇。时间长了以后渐渐地感到这种法门没有什么法味。就跟有些人念佛念了五十年,读经一百多部,最后他想哭了,因为看不到成佛的希望,看不到尽头,怎么没有一点点起色?心里产生恐惧感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往往就造成一种入道的机缘。
住立门侧,遥见其父:这是表两类根机的人。小根机之人他不敢正眼正视大法,叫「住立门侧」。比如上面的摩诃迦叶、目犍连这样的人。「遥见其父」是表根机大一点的声闻弟子。他虽然能够体悟到一点大乘的法味,但是还差很远。比如舍利弗这样的上等根机。
踞师子床,宝几承足:「师子床」是表法座;「踞」呢,表如如不动之理,表佛法之尊严。「宝」是表慧;「几」是表定;「足」是表戒。诸婆罗门,刹利、居士,皆恭敬围绕:这是讲佛在传法初期,其周围弟子的智慧境界之情况。「婆罗门」在印度属于贵族,是表大根机的菩萨,表华严十地菩萨,也相当于「法华十住位」的菩萨,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。「刹利」是表「华严初地到九地」这些菩萨。「刹利」是印度种族第二个阶层,专门做官做府,而「婆罗门」贵族把握着国家的精神文化。一般他不做官,但是他有权决定官员的任免;他不执政,但是参政干政。「居士」表「华严三贤位」的菩萨。华严就是讲别教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这三十位叫「三贤」,都叫「居士」。「皆恭敬围绕」:这是介绍佛当年这个僧团之正报的情况。
以真珠璎珞,价值千万,庄严其身:「真珠璎珞」表法财;各自成就了不同的果位,叫「庄严其身」。吏民僮仆:前面已作说明。手执白拂:是一种权利的象征。侍立左右:「侍立」比喻「中道」之义;「左」是比喻入「空智」,「入空」就是破一切相;「右」是比喻入「假智」,从「空」出「假」来体会「俗谛」,是破除「偏空涅盘」那种内尘。覆以宝帐:比喻佛慈悲之心,佛法慈悲覆护之力。垂诸华幡:「华」是鲜花;「幡」是红旗。这是表佛法的道力、法力这种气氛。香水洒地:「香」是表法门。「水」是表法门之力,或者叫「定水」,定水也是表一种自在解脱,能够消除烦恼。「洒地」,是除去烦恼得清净心。「地」表「本」,表我们的心地本来面目。
散众名华:又说为「七净华」。
一者,戒净。圆满受持诸经戒律,唯「三聚净戒」不可。二者,心净。破除烦恼习气,不要打妄想,始终以清净心、真诚心来守护身口意三业。三者,见净。这个涉及到世界观的问题。你对待自己、对待周边的环境怎样来判别、认识?用智慧来观照,叫「见净」。四者,度疑净。断除疑惑,常讲就是断除常见、边见,而树立修行的信心。五者,分别道净。分别智慧,从凡夫道、外道,通过分别以后而能通达到佛道。「分别道」带有引导之义。六者,行断知见净。通过行持来不断地破除烦恼习气。就是见道以后,还要修、还要行、还要证,来破除邪知邪见,叫「行断知见净」。七者,涅盘净。究竟大涅盘。
罗列宝物,出内取与:「罗列」就是时时准备着;「宝物」为法宝。无量教化众生的法门当下现成,叫「罗列宝物」。佛以法布施众生,叫「出内取与」。「罗列宝物」为化度之法,「出内取与」为化度之教。有如是等种种严饰:在藏教菩萨位可以观照为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;在圆教位观照「如是种种严饰」,无非「一心三藏」——大至佛土、小至微尘,无非诸佛法身真常。「严」是圆满无漏。威德特尊:这里的「威德」究竟说为「无住大涅盘」,殊胜无比,尊圣无比;方便说为藏教菩萨所谓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。
穷子见父有大力势,即怀恐怖,悔来至此,窃作是念:此或是王,或是王等,非我佣力得物之处。不如往至贫里,肆力有地,衣食易得。若久住此,或见逼迫,强使我作。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。时富长者,于师子座,见子便识,心大欢喜,即作是念:我财物库藏,今有所付。我常思念此子,无由见之,而忽自来,甚适我愿。我虽年朽,犹故贪惜。即遣旁人,急追将还。
穷子见父有大势力,即怀恐怖,悔来至此:这里的「见」,方便说为众生的一种敏感。「有大力势」,这是从外表上看出气质不凡。为什么「即怀恐怖,悔来至此」,以他的心力,对大法还不能适应。窃作是念,此或是王,或是王等,非我佣力得物之处:这是比喻大乘教菩萨法,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机所能成就的。不如往至贫里,肆力有地:「贫里」是比喻小乘之理,不含无量智慧德能,故为「贫」。「肆力」就是说我能够力所能及,表小乘法只能适应于小乘根机。衣食易得:这个「衣食」或理解为人我空,或理解为人天福报的那种味禅、「四禅八定」之类;「易得」这是一种小乘人的心态。其实修小乘果位也非常困难。
若久住此,或见逼迫,强使我作。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:「久」是指大乘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。「三」是不定数,因为当时佛还没有传《法华经》呐!佛当年讲这个法是方便说,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能叫你立地成佛。到最后让众生通过对比、分别,来信大厌小。「或见逼迫」,大乘法强调菩萨愿身再来要示现天、人、鬼、畜各种相。所以小乘人他情愿修那种「偏空涅盘」,他把出生入死看成是「逼迫」。「强使我作」,把修大乘法看成是一种痛苦和负担。所以「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」。
时富长者,于师子座,见子便识,心大欢喜:「时」是尔时,表佛与有缘弟子道交感应之时。「见子便识」属于因缘法。为什么「识」啊?都是过去多生多世教化的学生弟子。「心大欢喜」是表机缘快成熟了。
即作是念:我财物库藏,今有所付:这些修行人的根机已经渐渐成熟,如来家业的传承指日可待,所以讲「今有所付」,而没有讲「今有能付」,也就是这个时候是要成熟不成熟。如果「今有能付」的话,那就在法华会上能付了。
我常思念此子,无由见之:解释同上,阿弥陀佛「黄金臂常垂」,时时准备接引众生。佛不度无缘之人,缘可遇不可求,它有一定的定数。「而忽自来」,这是缘可遇,前面「无由见之」是缘不可求。
我虽年朽,犹故贪惜:「我虽年朽」这是比喻佛第八千次到娑婆世界示现,至于在其它佛土可以说是无量次。我虽然是个老古佛,恨不得一切众生当下成佛。即遣旁人,急追将还:旁人,可说为《华严经》。「急追将还」,体现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讲成佛成菩萨顿教之法,对小乘人来讲显得很急。
尔时,使者疾走往捉,穷子惊愕,称怨大唤:我不相犯,何为见捉?使者执之逾急,强牵将还。于时,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,此必定死,转更惶怖,闷绝躃地。父遥见之,而语使言:不须此人,勿强将来,以冷水洒面,令得醒悟,莫复与语。所以者何?父知其子,志意下劣,自知豪贵,为子所难,审知是子,而以方便,不语他人,云是我子。使者语之,我今放汝,随意所趣。穷子欢喜,得未曾有,从地而起,往至贫里,以求衣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