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解品第四
世尊,大富长者则是如来,我等皆似佛子,如来常说,我等为子。
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,受诸热恼,迷惑无知,乐着小法。今日,世尊令我等思惟,蠲除诸法戏论之粪,我等于中,勤加精进,得至涅盘一日之价。既得此已,心大欢喜,自以为足,便自谓言:于佛法中勤精进故,所得弘多。然世尊先知我等,心着弊欲,乐于小法,便见纵舍,不为分别,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。
世尊以方便力,说如来智慧,我等从佛得涅盘一日之价,以为大得,于此大乘,无有志求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,为诸菩萨开示演说,而自于此无有志愿。所以者何?佛知我等心乐小法,以方便力,随我等说,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。
我等皆似佛子:本来是「佛子」,但我们不以为自己是。虽然是,但还不能肯定,叫「似是而非」。这是在忏悔自己,也就是知道了菩萨法却不相信自己是佛子。
如来常说,我等为子。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,受诸热恼,迷惑无知,乐着小法:事出必有因。我们受苦太深,执着种种名闻利养,就不容易入道。所谓三苦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「受诸热恼」就是由三苦引起的五蕴炽盛之苦。我们烦恼的时候,心里是不是发热啊?有时候心里感到冰凉感到绝望,那个手脚冰凉是不是也是一种「火」?「迷惑无知」就是为境界所转。「乐着小法」:按照世间人的那种习惯的心态,做小事总比做大事容易。
今日,世尊令我等思惟,蠲除诸法戏论之粪:这里的「粪」跟前面除粪的「粪」不一样。前面除粪是除去「见思烦恼」;这里的「诸法戏论之粪」是把除粪的那个法都作为粪,《楞严经》把不了义法说为「戏论」。可是我们真正明白了它是戏论之粪,它是不是就是「我」?到了《法华经》,已经不存在什么赞自毁他的问题。一切万法都是「我」,谁诽谤谁?只有见到佛法真谛,我们种种的身口意业才不会有过错。除非你是不懂装懂。真正懂了,你怎么样讲都是对的。嬉笑怒骂无非道场,无非慈悲。我等于中,勤加精进,得至涅盘一日之价:回顾当年在小乘法中勇猛精进,成就了小乘涅盘;而它与我们无量的智慧德能来讲,万万万万分之一都不能比,只能叫「一日之价」。
既得此已,心大欢喜,自以为足:以为这是寂灭,这是灭度,这叫「未证谓证」,也叫「计取见」。
然世尊先知我等,心着弊欲:这个心执着在很浅的一点眼前利益。这个「欲」就是证「方便涅盘」。乐于小法,便见纵舍:佛看到弟子们执着小法,就改变教育方法。「便」,当下;「见」,决定;「纵舍」,舍去《华严》大法,教小法。
不为分别,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:不为我们来专门开示,叫「不为分别」。开示什么?你们都是大菩萨。连《华严经》都不能讲,那《法华经》更不能讲。
世尊以方便力,说如来智慧,我等从佛得涅盘一日之价,以为大得:重复地忏悔,我们「未证谓证」。于此大乘,无有志求:因为犯了「计取见」,所以对修行菩萨道成圆满佛不感兴趣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,为诸菩萨开示演说,而自于此,无有志愿:就是我们前面讲的「出内」啊!这些小乘人自己不相信大乘法,还给别人讲。有些弟子问我:「师父啊,我确实也懂了如来藏,但毛病习气还很多,那我能不能讲经说法呀?」你看此处,连不相信大乘佛法的小乘人都还讲大乘法,你怎么不能讲?在讲的过程中,许多烦恼习气不翼而飞,乃至想恨一个人怎么就恨不起来。智者大师讲,读经、讲经、听经,把经文「会归自性」,这就是最好的修证,你不知不觉地成佛了。
佛知我等心乐小法,以方便力,随我等说,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:讲经说法,这是佛的良苦用心,这是成就众生的最佳法门。我们这一代要把这个法门弘扬开来。
今我等方知,世尊于佛智慧,无所吝惜。所以者何?我等昔来真是佛子,而但乐小法,若我等有乐大之心,佛则为我说大乘法,于此经中,唯说一乘,而昔于菩萨前,毁訾声闻乐小法者,然佛实以大乘教化,是故我等,说本无心有所希求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,如佛子所应得者,皆已得之。
佛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,他绝对不会悭吝,否则就要受报。佛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己,只要有一个人没有成佛,他这一尊佛就不圆满。世界上只要还有一粒微尘没有回归「大光明藏」,这尊佛就不圆满。
我等昔来真是佛子,而但乐小法:「但乐小法」,外现声闻相;「真是佛子」,内秘菩萨行。怎么「真是佛子」呢?他在前四说法时期已经听闻了菩萨法,明白了菩萨法,他就是菩萨。怎么「但乐小法」呢?他不相信明白了菩萨法就是菩萨,总是认为「这是我们偶尔地听到一点消息而已」。在《楞严经》讲「六交报」,别人说坏话、别人做坏事,看的人听的人还要受报。这是不是也是「密化」?这可不得了啊!那么别人说好话、别人说佛话,你听了以后,是不是也受报啊?你成了佛,可你还不知道啊!这就是「密化」,佛翻来覆去就是讲这个法,你这个心明白什么就是什么。一言一行皆当谨慎。
我们不管坐火车、坐轮船、坐飞机,只要遇到人你尽量讲「如来藏」,不要去讲小法。一个人真正读懂了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他会放下一切经典,只讲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。他讲什么经典都能讲出「如来藏」的道理,他不会跟你婆婆妈妈的张长李短,要明白。怎么讲「依法不依人」呐?他能讲出「如来藏」心地法门,他能懂得听闻大法当下成佛,他一定会讲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。佛多英明,一句「依法不依人」,是不是在给讲这个法提供理论根据啊?这是佛讲的,没有错。
若我等有乐大之心,佛则为我说大乘法:这是理解佛,众生在迷中,佛讲方便法是迫不得已。
于此经中,唯说一乘:如果我们都是大根机,那就没有三藏十二部经出台;只有一乘法,就不会惹出许多麻烦来。虽然是麻烦,也是迫不得已。因为佛出世之时,地球上已经几十亿年没有佛法的气氛,佛只有讲出无量方便之法。可是这几千年以来,我们这个国土到处充满着大乘佛法的气氛,没有必要又从小法开始讲起。
而昔于菩萨前,毁呰声闻乐小法者:佛当年在讲菩萨法的时候,叫声闻人旁听,一边旁听,一边来批评小乘法。然佛实以大乘教化:旁敲侧击也好,骂我们也好,这都是在把大乘菩萨的法理作为信息灌输给我们。佛在第三说法时是旁敲侧击,在般若时开始劝导小乘人回小向大。到了法华涅盘时,是强令小乘人必须学大乘法,不学就不行。
今法王大宝,自然而至:「法王」就是成佛,当下成佛。怎么「自然而至」啊?「即开即得」,听佛讲了「如来藏」的道理,我当下全部得到了。有没有哪个转过去修行一年半载:佛,我听你讲了「如来藏」,又修行了半年,现在得到了。有没有这样讲?没有啊!就在会上「即开即得」。
尔时,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我等今日,闻佛音教,欢喜踊跃,得未曾有,
佛说声闻,当得作佛,无上宝聚,不求自得。
「当」就是正当名分。怎么「当得作佛」?前面讲了「开示悟入」,讲了「妙法莲华」,明白了「妙法莲华」,你「当得作佛」。
譬如童子,幼稚无识。舍父逃逝,远到他土。周流诸国,五十余年。
其父忧念,四方推求。求之既疲,顿止一城。造立舍宅,五欲自娱。
其家巨富,多诸金银,砗磲玛瑙,真珠琉璃,象马牛羊,辇舆车乘,
田业僮仆,人民众多。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。商估贾人,无处不有。
千万亿众,围绕恭敬。常为王者,之所爱念,群臣豪族,皆共宗重。
以诸缘故,往来者众,豪富如是,有大力势。而年朽迈,益忧念子,
夙夜惟念,死时将至,痴子舍我,五十余年,库藏诸物,当如之何。
尔时穷子,求索衣食,从邑至邑,从国至国。或有所得,或无所得,
饥饿羸瘦,体生疮癣。渐次经历,到父住城,佣赁展转,遂至父舍。
推求:分析考虑。到什么地方呢?
求之既疲,顿止一城:推求的时候,那是佛在兜率陀天观察四千年。「顿止一城」是在净饭王宫现「有余依涅盘」,在只树给孤独园现比丘相,是现佛之应化身。造立舍宅:是建立道场。五欲自娱:佛现肉身相叫「和光同尘」,不离五欲教化众生,叫「同尘」,「自娱」叫「随缘不变」;虽然现身在五欲六尘,但是时时在定中,时时在大光明藏中。
其家巨富:是总说佛家的富贵。多诸金银,砗磲玛瑙,真珠琉璃,象马牛羊,辇舆车乘:「辇」和「舆」都是大车小车之别。田业僮仆,人民众多,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:这段经文前面长行里已经作了解释,我们自己去回顾复习一下。商估贾人,无处不有:这是打比喻。比喻佛把法传出去,成就了众生,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?跟搞买卖一样。
千万亿众,围绕恭敬,常为王者,之所爱念:这是讲佛示现应化身是「不动而至」,他没有离开大光明藏。大光明藏之王者,就是「王者之所爱念」,也就是前面讲的「和光同尘」,是帮助解除小乘人不敢愿身再来的这个烦恼心。
群臣豪族,皆共宗重,以诸缘故,往来者众:这是讲佛弘法的气势。群臣豪族,比喻一佛出世,十方响应,诸佛菩萨以各种身份来助佛弘法。弟子大众中也会有古佛、大菩萨再来示现凡夫相。豪富如是,有大力势:仍然是赞叹佛法的气盛。「力」是表法门;「势」是表教育。我有这个法门还要开场教育。
而年朽迈,益忧念子,夙夜惟念,死时将至,痴子舍我,五十余年,库藏诸物,当如之何:这是指佛的悲心救世。在世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教化众生;灭度以后又是在考虑什么时候再来创造机缘、重返世间,诸佛就是这样。
尔时穷子,求索衣食,从邑至邑,从国至国。或有所得,或无所得:「或有所得」,可以说为一些修人天福报,是修歪门邪道,欲升反坠。
饥饿羸瘦,体生疮癣:「饥」,是表示没有得到正法之食;「饿」,是表示没有得到助道之浆;「羸」,是表小法没有大的法力;「瘦」,是表小法没有大的功德。「体生疮癣」,是指迷惑颠倒、我执、所知障,就形成自己的种种烦恼习气。
渐次经历,到父住城:物极必反,慢慢地在这个世间里感到很痛苦了,他自然有一种期盼出世的这种念头。在人天福报里啊,祖师大德有讲,往往夫妻反目,父子成仇,儿女不孝,家破人亡,或者重病在身,就把你逼到佛门里来。
佣赁展转,遂至父舍:这是把上面那四句偈又进行了总结。「佣赁展转」就跟在外面打工一样,经过了种种的波折,终于一步一步向佛法靠近。
尔时长者,于其门内,施大宝帐,处师子座,眷属围绕,诸人侍卫。
或有计算,金银宝物。出内财产,注记券疏。穷子见父,豪贵尊严,
谓是国王,若国王等。惊怖自怪,何故至此,覆自念言,我若久住,
或见逼迫,强驱使作。思惟是已,驰走而去。借问贫里,欲往佣作。
看来机缘成熟,佛已经出世,在道场的门内做种种充分的准备。这个「大宝帐」,是助于教化一切的众生。有缘者先成就,无缘者未来世也能成就。注意这个「大宝帐」,是指普度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众生。
处师子座,眷属围绕,诸人侍卫:是显示出肉身佛出世的气氛。
或有计算,金银宝物,出内财产,注记券疏:这是指弟子们修种种法门。「或有计算」一般是指菩萨在发心,给自己定计划。「金银宝物」是各种法门。「出内财产」是「自利利他」。怎么「出内财产」呢?就是前面讲经说法,代佛传法叫「出内」,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讲给众生听。「注记券疏」:「注」带有归纳、总结、整理的意思;「记」是依照佛所制定的课程修行,并自我印证,也就是「解脱知见」;「劵」是发大心,与四弘誓愿相对应;「疏」是修行的过程。把自己与一切的万法来沟通。
穷子见父,豪贵尊严,谓是国王,若国王等:穷子觉得他不是国王,也是像国王那一类的很有地位的人。
借问贫里,欲往佣作:问路上的人:「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供我们这些人去打工谋生」。「欲往佣作」:我就到那里去做粗事,我只能做粗事。比喻向老师讨教,像我这个根机的人,应该修什么法门呐?我一个字不识啊。
长者是时,在师子座,遥见其子,默而识之。即敕使者,追捉将来。
穷子惊唤,迷闷躃地。是人执我,必当见杀。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。
长者知子,愚痴狭劣,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。即以方便,更遣余人,
眇目矬陋,无威德者。汝可语之,云当相雇,除诸粪秽,倍与汝价。
穷子闻之,欢喜随来。为除粪秽,净诸房舍。长者于牖,常见其子,
念子愚劣,乐为鄙事。于是长者,着弊垢衣,执除粪器,往到子所。
方便附近,语令勤作,既益汝价,并涂足油,饮食充足,荐席厚暖。
如是苦言,汝当勤作。又以软语,若如我子。长者有智,渐令入出,
经二十年,执作家事。示其金银,真珠玻璃,诸物出入,皆使令知。
犹处门外,止宿草庵,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。父知子心,渐已旷大,
欲与财物,即聚亲族,国王大臣,刹利居士,于此大众,说是我子。
舍我他行,经五十岁,自见子来,已二十年。昔于某城,而失是子,
周行求索,遂来至此。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。
子念昔贫,志意下劣,今于父所,大获珍宝,并及舍宅,一切财物,
甚大欢喜,得未曾有。
即敕使者:「敕」是命令,这个「使者」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佛出世了,那么有缘的弟子过来了,所以佛在第一说法时,讲了一部《华严经》。追捉将来:《华严经》是顿教菩萨法。「追」显示出心情很急,要你马上回头,马上成菩萨;「将来」就是带过来,马上就要「背尘合觉」,合「大觉」。
穷子惊唤,迷闷躄地:好像是休克了倒在地上。「迷闷」是比喻沉迷在迷惑颠倒中;这个「地」是无明烦恼习气之地,比喻这个小乘人,小乘根机不堪大教。
是人执我,必当见杀:「见杀」前面讲了,小乘人把涅盘四德——「常乐我净」倒计为「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」。他认为菩萨愿身出世是又重新落入六道轮回。他把愿身再来的菩萨与这个凡夫的业报身混为一谈。
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:开始后悔:我这么笨,为了几口饭跑到这个地方来。跟这些豪贵权势在一起搞不好被抓回去,是不是又当杨白劳啊?他这种心态是比喻:我修什么大乘佛法呀?别到时鸡偷不到反丢一把米呀,是这种心态。
长者知子,愚痴狭劣,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:他知道儿子心下劣,不堪大教。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。人与人之间思想不平衡,他没有办法沟通。众生就是这么可悲,各人都以为自己都是对的。所以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,那当然是典型的;最平常相互之间是不是也都是些烦恼啊?亲朋好友都有烦恼,就是各人自以为是,其实来讲并没有什么事情。往往就是小心眼,把它看得太重了。同样一句话,各人用心不一样,他理解就不一样。
即以方便,更遣余人,渺目矬陋,无威德者:既然不堪大教就用小教。这个「余人」就是小乘法,「人」就是法。用小法来教他们。「眇目矬陋」:「眇目」就是一只眼睛;「矬陋」,短小不庄严。怎么「无威德」?小乘人是个体户,自己理自己,人家不服气,「威」不足以服人,「德」不足以化人。但是对于凡夫来讲,不可轻慢他,他能超越六道轮回也很不简单。
汝可语之,云当相雇:「汝」就是你;「语」是告诉,「之」就是他;「云」是说话的意思。在古汉语里,言啊、语啊、云啊、曰啊,都是讲话之义。「云当相雇」:说雇你来做工、做佣人。除诸粪秽,倍与汝价:干什么事情呢?就是清扫厕所拉大粪这些事。比你做一般的活儿的工价要高双倍,甚至好几倍。
穷子闻之,欢喜随来,为除粪秽,净诸房舍:前面「除粪」是讲小乘法的行善断恶。「净诸房舍」就是修我们的清净心,做到六根清净。「房舍」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,受想行识,以及种种妄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