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(1 / 2)

提婆达多品第十二

提婆达多,译作「天热」。他出世专门来叫人生烦恼——烦恼就是「热恼」啊!但是佛讲这一品告诉大家,提婆达多是为了成就佛道来表演黄世仁,其实他是陈强。那么,我们在修行中如果有别人惹你生烦恼,你要知道他是陈强,不要把他当黄世仁,你要感恩。至于你有没有那个道行去示现?要问自己的心。有那个道行,你拳打脚踢、嬉笑怒骂,皆是佛道!否则你赶快收敛。

尔时,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:吾于过去无量劫中,求法华经,无有懈倦。于多劫中常作国王,发愿求于无上菩提,心不退转。为欲满足六波罗蜜,勤行布施,心无吝惜,象马七珍、国城妻子、奴婢仆从、头目髓脑、身肉手足,不惜躯命。时世人民,寿命无量,为于法故,捐舍国位,委正太子,击鼓宣令,四方求法,谁能为我说大乘者,吾当终身供给走使。

佛讲自己无量劫中求《法华经》都没有懈倦。我们这一生几十年你能不能懈倦呐?我今天有事,不去听《法华经》了,是不是?人家无量劫都难得遇到。我讲老实话,你放下一切也要来听,就像孟婆一样。「孟婆!你儿子掉到水里去了!」「随他去。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」要有这种心态。这就检验我们自己的道行,检验我们的境界。前面的那些分身佛放下佛土的一切大事都来听闻《法华经》,我们有多大的事情你放不下呀?师父在这里讲经说法时间有限啊!错过了这个机会,今后能不能来不是由你我一厢情愿的,这里有许多未知数。因为末法时代「魔强法弱」。

发愿求于无上菩提,心不退转:他这个发心是方便菩提心。为欲满足六波罗蜜,勤行布施,心无吝惜,象马七珍,国城妻子,奴婢仆从,头目髓脑,身肉手足,不惜躯命:一个人行六度万行到达这种程度很不简单啊!后面,佛并且捐舍国位——在中国历史上,当皇帝的有父子反目成仇,互相杀害。为什么啊?执着于名利。有智慧的人扔掉这些东西,没有智慧的人拼命去夺去抢,甚至不惜一切手段,乃至发动一场战争。众生就是这么可怜,到头来自作自受。

击鼓宣令:是号令天下。发什么号令呢?谁能为我讲大法,我以国王之身,「终身供给走使」,给他当佣人心甘情愿。

时有仙人来白王言:我有大乘,名妙法华经,若不违我,当为宣说。王闻仙言,欢喜踊跃,即随仙人供给所须,采果汲水,拾薪设食,乃至以身而为床座,身心无倦。于时奉事,经于千岁,为于法故,精勤给侍,令无所乏。

若不违我:你不能违反我,我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。我们现在可能反了:师父啊,你若不违我,我就来听你讲经。师父也是这样:行呐!只要你来呀!来了以后你好好听经,只要你不搞破坏,安分守己,你就是懒一点,师父都能包容。有些人不能理解。其实多养一个懒人就是多送一个人到极乐世界——只要他明白「如来藏」,他今生懒,来世不一定懒;他开始几年懒,可能以后几年就不会懒,要允许有一个过程。在师父这个道场的弟子们,古古怪怪的都有,没有大心量的话,你很难包容。

王闻仙言,欢喜踊跃,即随仙人供给所须,采果汲水,拾薪设食: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东西,由国王为仙人包办。乃至以身而为床座:佛把身体给他的老师坐;晚上睡觉,佛用身体抱住他老师,给他温暖。修行之人,你如果对老师没有恭敬心,是不能成就的。更不用说你去打妄想,去怨恨。老师怎么样都是对的,总有他的道理。身心无倦:他充满了法喜。而不是:倒霉了!今天又给他睡了一个晚上,上午又给他坐了半天,我浑身腰酸腿痛。于时奉事,经于千岁,为于法故,精勤给侍:「给」,是供给,「侍」,是专门照顾;令无所乏:是老师所需要的没有一点点的缺少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我念过去劫,为求大法故,虽作世国王,不贪五欲乐。

椎钟告四方,谁有大法者,若为我解说,身当为奴仆。

时有阿私仙,来白于大王,我有微妙法,世间所希有。

若能修行者,吾当为汝说。时王闻仙言,心生大喜悦。

即便随仙人,供给于所须。采薪及果蓏,随时恭敬与。

情存妙法故,身心无懈倦。普为诸众生,勤求于大法。

亦不为己身,及以五欲乐。故为大国王,勤求获此法。

遂致得成佛,今故为汝说。

椎钟:是敲钟。阿私仙:译作「长寿仙」。果蓏:是一种水果。情存妙法故:我做以上种种的供养,一心是为了求法。身心无懈惓。普为诸众生,勤求于大法:不光是为自己,他求法还是为大家。说明他这个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。

亦不为己身,及以五欲乐。故为大国王,勤求获此法。遂致得成佛,今故为汝说:因为他发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,所以即使在转轮圣王这个位子上也能求得正法。这就是《法华经》讲的「以道受乐」。

佛告诸比丘:尔时王者,则我身是;时仙人者,今提婆达多是。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,令我具足六波罗蜜、慈悲喜舍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紫磨金色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摄法、十八不共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,广度众生,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。

由于读了《妙法莲华经》,才圆满具足「六波罗密」,它通大通小。通小,它是我们一个基础;对于明心见性之人,可成就菩提道行。想一想,「慈悲喜舍,三十二相」,有哪一法不与「六波罗密」有密切的直接关系?慈悲喜舍:「大慈」是佛对一切众生平等予乐;「悲」是「拔苦」,用了义法来讲是「拔生死之苦」;「喜」是喜一切众生先我成佛;「舍」,把以上这三种执着都要把它舍掉,是舍「我执」,变成自性流露。紫磨金色:是表真实,与前面讲的「法性身」相一致,这是佛的真身。

十力:我们在前面〈方便品〉解释了佛的十种智力。

四无所畏:前面解释了佛的「四无所畏」。那么还有菩萨的「四无所畏」,在这里圆融一下。

菩萨的「四无所畏」,一个叫「善说法要无畏」。讲经说法你要能抓得住重点。否则讲法讲得太偏、太远、太杂,不得受用。讲经说法的菩萨不是可以信口开河,你想怎么样讲就怎么样讲,始终要抓住「一心三藏」,抓住「听经闻法能当下成就」,三句话不离本行。不可以卖弄自己的博学多闻来哗众取宠,要克服这种毛病。不是向人家证明你的学问怎么怎么多——读天文地理、医学哲学什么什么,因为这些法世间法多得很。好不容易我们形成一个法会,首先要我们向众生讲出真理。

第二个无畏呢,尽知法药无畏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讲了「如来藏」这个大法就能使人当下成就。这是正法之「药」,可治一切命苦,让众生究竟解脱。一点点都不含糊,信心才能坚定。

第三个是,回答问法无畏。这里的问法是指对于问难,你不害怕。为什么?你明白了「如来藏」的道理,你大公无私,你圆人说圆法,你不害怕。所以明白这个道理,处众不惊。不管在什么地方,哪怕面对成千上万的人,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你都不害怕,因为你已经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
第四个,能解众疑无所畏。「众疑」是指正信、善信、求法之人,你可以以各种方便来引导他回归正法。

四摄法:已做解释,十八不共:也是。